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您在使用平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扫描左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也可以通过下方输入框进行留言。
为什么肠道运输时间很重要?
如何自测肠道运输时间?
分享两个超简单方法
2025年9月,在纽约举行的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登台发言,激烈批评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他指责以色列制造了近两年来最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甚至将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比作希特勒,称其政策“极端且扭曲”。然而,就在他演讲进行到中途时,现场麦克风突然中断,声音消失。口译员随即向听众解释:“我们听不到土耳其总统的声音,话筒没有信号了。”埃尔多安只能在无声中继续讲了几秒,随后工作人员紧急恢复了设备。无独有偶,印尼总统普拉博沃在随后的发言中,也遭遇了麦克风准时切断的情况。一时间,外界猜测纷纷,有人怀疑是技术故障,也有人猜测是人为干预。一、话筒为何被关?真相……
2025-09-26
2025年9月,波兰突然关闭与白俄罗斯接壤的马拉舍维奇边境口岸,导致大量中欧班列无法通行,引发国际物流紧张。马拉舍维奇是中欧班列进入欧盟的主要陆路通道,约九成经陆路进入欧洲的班列需从此地过境。此次关闭造成超过300列满载电子产品、汽车零部件、机械设备等货物的列车滞留,涉及贸易金额估计超过250亿欧元,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过境货物也受到波及。欧盟供应链监测中心随即发出警告,称陆路运输通道面临“实质性中断”风险,若问题持续,将对欧洲制造业和供应链造成严重冲击……
2025-09-24
中东局势最近又有新变化。2025年9月17日,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宣布,将对以色列实施制裁,包括部分中止《欧盟-以色列联系国协议》中的贸易条款。制裁对象包括两名以色列极端主义部长和一些暴力定居者。紧接着,英国传出消息:准备承认巴勒斯坦国。这可不是小事。英国是美国最紧密的盟友之一,长期在中东问题上紧跟美国步伐。现在它要迈出这一步,说明欧洲对以色列的不满已经积累到了一定程度。那么,英国为什么要这么做?背后有几笔账要算。一、道义压力:再不承认就站不住脚了。目前全球有180多个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其中包括中国、俄罗斯、印度、印尼等大多数国家。不承认的,基本是美国及其核心盟友,比如五眼联盟成员(美、英、加、澳、新),再加上德国、法国、日本,以及一些东欧国家。英国作为美国的“铁杆”,一直跟着不承认。但现在情况变了。继续这么站队,等于把自己放在国际主流的对立面。尤其是在联合国和各种国际场合,英国在巴以问题上的立场越来越被动。现在英国宣布要承认巴勒斯坦,是看清楚了大势:再不承认,道义上就说不过去,国际形象会受损。与其被动挨骂,不如主动调整,显得自己“与时俱进”。而且一旦英国带头,其他欧洲国家也会更方便跟进。德国、法国这些国家早就有人呼吁承认巴勒斯坦,但一直下不了决心。英国一动,它们的压力就小了。二、国内政治:穆斯林人口越来越多,不能……
2025-09-20
内塔尼亚胡近日面对镜头,罕见承认以色列正陷入“全球孤立”,经济遭受重创。他指责中国“操纵全球舆论”,是导致以色列被孤立的罪魁祸首。这番言论暴露的不是中国的威胁,而是以色列执政集团在道义破产后的恐慌与失序。一、甩锅中国:转移国内危机的惯用伎俩。以色列经济因长期战争陷入困境。旅游业几近归零,外资持续撤离,挪威主权基金已公开撤出以色列企业,中东资本圈对以封锁的威胁也日益明确。国内反战情绪高涨,民众对战争前景失去信心,军队内部士气下滑,征兵难度上升。内塔尼亚胡政府面临空前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对外制造一个“外部敌人”,是典型的危机转嫁手段。中国被选中,不是因为中国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中国足够远、足够强、又不会立即报复。通过将国内困境归咎于“中国操控舆论”,内塔尼亚胡试图点燃民族主义情绪,掩盖其政策失败。这种操作在西方政客中屡见不鲜:经济差了,就怪外国“不公平竞争”;社会分裂了,就怪外来“意识形态渗透”。但把一场由自身暴行引发的国际孤立,说成是中国的“信息战”,未免太过荒唐。二、抱紧美国……
2025-09-17
以色列出动15架战机,对卡塔尔首都多哈实施空袭,理由是清除藏匿在当地的哈马斯高层。此次行动未事先通报任何国家,也未宣战,完全以突袭方式进行。战机航线极可能穿越沙特领空,或经红海绕行阿拉伯海进入卡塔尔,无论哪条路径,均构成对多个阿拉伯国家领空的侵犯。更值得玩味的是,沙特与卡塔尔均为美国长期军售对象,两国装备了大量美制防空系统,包括“爱国者-3”导弹防御体系。然而,在以色列战机逼近甚至进入领空期间,这些号称世界顶级的防空网络毫无反应——雷达未预警,导弹未升空,指挥系统如失能。三天之内,以色列接连对巴勒斯坦、黎巴嫩、叙利亚、突尼斯、也门、卡塔尔六地发动打击,行动之密集、范围之广,远超以往。此类军事冒险,若无外部默许,难以想象其胆量与底气从何而来。公开信息显示,此次对卡塔尔的空袭行动,曾获得美国方面的知情甚至默许。这并非简单的外交支持,而是对盟友安全承诺的公然践踏。美国长期向中东国家出售军火,其逻辑不仅是赚钱,更是构建依附性安全体系:通过武器销售绑定政治关系;借维护、升级、零部件供应控制使用权限;将买方纳入情报与作战协同网络,强化影响力。但这一模式的前提是“可信”——盟友必须相信,花重金采购的武器真能在危急时刻保卫国土。如今,现实却是:卡塔尔斥资数十亿美元采购11套“爱国者-3”系统,配备768枚拦截弹,结果在面临实际空袭时形同摆设。不是系统性能不足,而是美国可能通过软件锁、通信中断或后门指令,主动禁用……
2025-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