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您在使用平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扫描左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也可以通过下方输入框进行留言。
过去两百年,工业化是穷国翻身的唯一门票。
英国靠它崛起,美国靠它称霸,日本、德国战后重建靠它,亚洲四小龙腾飞靠它,中国改革开放也靠它。
逻辑很简单:只要能承接发达国家转移的制造业,就能积累资本、培训工人、升级技术,一步步从低端走向高端,最终迈入发达国家行列。
但这个逻辑,现在失效了。
不是路径错了,是时代变了。
科技进步,尤其是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的普及,已经彻底锁死了这条上升通道。
穷国再想靠“廉价劳动力”换发展,已经不可能了。
一、机器正在取代人,而且专杀低技能岗位
在孟加拉国的纺织厂,一条自动提花机生产线,能顶3000名工人。
这些工人每月工资只有40到60美元,是全球最低水平之一。
可即便如此便宜,企业还是宁愿买机器——因为机器不请假、不罢工、不出错,24小时连轴转。
目前孟加拉的自动化程度还不高,被机器取代的工人还能去别的生产线找活干。
但这只是暂时的。
随着技术扩散,整个纺织业会全面自动化,到时候,连“次级岗位”都没了。
这不只是孟加拉的问题。
全球研究预测:到2030年,超过2000万个制造业岗位将被机器取代。
在重复性、机械性的工作上,机器效率是熟练工人的1.5倍;在低技能岗位上,效率甚至能提高上百倍。
越是经济落后、劳动力素质低的国家,受冲击越猛。
因为你唯一的优势——便宜的人力——正在被技术抹平。
二、产业链不再外移,反而开始回流发达国家
过去,制造业在全球流动,核心逻辑就一个字:省。
英国工资涨了,工厂搬到美国;美国成本高了,转到日本、德国;后来再到“亚洲四小龙”,最后落到中国。
近十年,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订单又往越南、柬埔寨、孟加拉转移。
大家都以为,这些国家会复制中国的路,走上工业化致富之路。
结果呢?技术进步来了。
自动化让“人工便宜”不再重要。
企业发现:与其把工厂搬到东南亚,冒着物流、政治、质量控制的风险,不如直接在本国搞自动化生产。
于是,制造业开始“回流”。
2023年,96%的美国企业表示,正在考虑或已经将部分甚至全部制造业务搬回本土。
2022年,法国制造业增速15%,意大利10%,西班牙12%——全是靠机器人和智能工厂撑起来的。
全球每年新安装的工业机器人超过50万台,从汽车制造扩展到化工、食品、制药、电子等几乎所有行业。
更关键的是,在全球通胀高企的背景下,机器人手臂的价格反而下降了一半。
企业不换,才是傻子。
三、决定工厂选址的,不再是工资,而是靠近市场
传统工业化依赖四大要素:土地、资金、企业家精神、劳动力。
其中,资金和企业家精神可以跨国流动,土地也不稀缺——发达国家有的是空地建厂。
唯一不可移动的,是消费市场。
而现在,这个因素成了制造业布局的决定性力量。
自动化之后,工人工资不再是最大成本,物流才是。
越是便宜的商品——比如衣服、日用品、小家电——物流成本在总价格中的占比越高。
所以,企业越来越倾向于“本地生产、本地销售”。
美国、欧洲这些消费大国,自然要推动制造业回流。
不光是为了就业和税收,更是为了经济安全——别再让一场疫情或地缘冲突就断了供应链。
结果就是:富国自己生产、自己消费,形成闭环。
而穷国?
被彻底排除在全球生产体系之外。
车门焊死,车已开走。
四、穷国的出路在哪?几乎没有
制造业回流,对发展中国家是致命打击。
它们内部消费能力弱,经济增长依赖出口。
一旦失去订单,工厂倒闭,政府收不到税,失业飙升,社会动荡就成了必然。
有人会说:那发展服务业啊。
听起来合理,实则荒谬。
普通服务业——比如餐饮、理发、零售——本质是“自己人赚自己人钱”,不创造增量财富。
只有能出口的高端服务业,比如金融、软件、文化娱乐,才能带来真金白银的外汇收入。
可问题是,这些行业门槛极高。
需要成熟的法治、高效的教育、稳定的制度、庞大的中产群体。
发展中国家哪一条都够不着。
华尔街不会把投行设在孟加拉,好莱坞也不会去尼日利亚拍大片。
剩下的,只有两种选择:
一是当发达国家的“垃圾场”,承接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
发达国家不要的,才轮到你。
二是靠外援和资源出口活着,但资源价格波动大,外援随时可能断,经济永远不稳定。
五、这是现实,不是悲观
这个世界从不讲温情。
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化后,就把门关上了。
现在它们用技术筑起更高的墙,确保自己永远领先。
它们一边享受着机器人生产的廉价商品,一边指责发展中国家“污染环境”“剥削劳工”,却从不提自己是如何起家的。
功利,但真实。
对于穷国来说,靠传统工业化致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除非能在新能源、数字技术、生物制造等新赛道上实现弯道超车,否则,等待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将是长期停滞,甚至是倒退。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