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您在使用平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扫描左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也可以通过下方输入框进行留言。
9月15日,美日韩三国代号“自由之刃25”的联合军演在东海启动。
几乎同一时间,中国海军的运-8Q反潜巡逻机从本土起飞,穿越琉球群岛,经宫古海峡直插演习核心区域。
这一动作打乱了美日韩的节奏,现场一度陷入被动。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侦察飞行,而是一次明确的信号释放:
你搞你的演习,我走我的航路。规则,不是你们说了算。
美国把这场演习包装成应对朝鲜核威胁的常规动作。
但内容远不止于此。
演习涵盖太空部署、信息战、电磁对抗、全域后勤保障,明显是为高强度现代化战争做准备。
更关键的是,“自由之刃25”是美日韩推进军事一体化的重要一步。
过去三国演习多是双边进行,这次却是三方深度协同,情报共享、指挥联动、战术统一,已经接近实战化作战体系。
与此同时,美韩还同步开展“钉锤”兵棋推演,设定背景是“韩国遭受核打击”,演练如何动用美军核力量与韩军常规部队实施联合反击。
这已经不是防御性推演,而是进攻性预案。
两场行动叠加,目的清晰:
美国想在亚太搞“双重保险”,一边稳住朝鲜,一边围堵中国。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演习美军没有出动航母。
目前两艘核动力航母都被调往中东,应对伊朗与也门局势,抽不开身。
另一个原因可能是避免刺激朝鲜。
若航母开进东海,等于直接挑衅平壤的底线。
美国正试图与朝鲜恢复某种形式的接触,不想彻底激化矛盾。
但不出动航母,不代表降低威慑。
美日韩仍集结了大量舰机,包括P-3C反潜机、E-7预警机、F-35战斗机等,试图在第一岛链形成空中监控网。
他们的目标很明确:
通过高强度演训,把中国海军锁在近海,限制其进出西太平洋的通道。
中国的回应来得快且准。
运-8Q反潜巡逻机直扑演习核心区,这不是偶然航线,而是精心设计的穿透式飞行。
运-8Q是中国第一代固定翼反潜机,航程5000公里,能长时间滞空。
它配备机头雷达、尾部磁异探测器、机身声呐浮标投放口,还能挂载反潜鱼雷,是空中反潜主力。
但这次任务的重点不在反潜,而在电子侦察。
美日韩演习期间,指挥通讯、雷达引导、数据链传输会产生大量电磁信号。
运-8Q的任务,就是把这些信号全部捕捉下来,为后续电子战、情报分析、战术反制提供原始数据。
更让美方意外的是,运-8Q并非单打独斗。
中国同时出动无侦-10、无侦-7等高空长航时无人机,从不同方向对演习区域实施抵近监视。
这些无人机飞得高、看得远,配合运-8Q形成多层侦察网,把美日韩的战术动作照得通透。
飞行过程中,日本航空自卫队派出F-15DJ战斗机紧急升空拦截,在无线电中喊话要求改变航向。
运-8Q的回应是:继续按原航线飞行。
既未转向,也未回应,用行动表明立场——国际空域,谁都能飞。
这一幕极具象征意义。
过去美日韩搞演习,习惯性把周边空域视为“禁区”,默认别国不应靠近。
现在中国直接闯入,打破这种潜规则。
这不是挑衅,而是对等反制。
美国常年打着“航行自由”旗号,在南海、东海频繁抵近侦察,甚至故意擦边中国岛礁。
现在中国用同样的方式回敬:
你能在我们家门口飞,我们也能去你的演习区转一圈。
国际法没有赋予任何国家在公海公空的专属权。
谁的飞机性能强、谁的飞行员胆子大、谁的指挥体系硬,谁就有话语权。
这不是中国第一次盯梢外国军演。
2022年,美日菲“肩并肩”演习期间,中国电子侦察船抵近至8海里范围,搜集信号;
2023年“护身军刀”演习,052D驱逐舰护航侦察船,全程贴身跟随。
这一次,运-8Q直接飞进演习核心区,意味着监视力度再次升级。
从“远距离观察”到“近距离穿透”,中国军队的姿态变了。
变化的背后,是实力和底气的积累。
阅兵场上亮相的新型装备,不是摆设。
运-8Q、无侦-7、055大驱、歼-16,这些平台已经形成体系化作战能力,能支撑高强度对抗。
更重要的是,中国不再幻想靠退让换取和平。
历史一再证明,光靠外交抗议,换不来安全。
只有当你有能力进入对方的“后院”,别人才会认真听你说话。
美日韩声称军演是为了“地区安全”,但事实恰恰相反。
频繁的联合演训正在加剧紧张,推动军备竞赛,逼迫其他国家做出反应。
朝鲜已多次警告,这类演习是“核战预演”,若持续挑衅,将采取反制。
中国也明确表示,任何在周边搞阵营对抗、军事围堵的企图,都不可能得逞。
真正的地区稳定,不是靠几个国家拉帮结派、搞小圈子就能实现的。
亚太的安全架构,不能由美国主导,也不能排除中国。
中国出动运-8Q,不是要挑起冲突,而是要告诉所有人:
这个区域,我们不会缺席。
你想演,可以;但别指望我们闭眼。
未来,类似行动只会更多。
只要美日韩还在家门口敲锣打鼓,中国的飞机和舰艇就会一直“路过”。
规则,得大家一起定,不是谁拳头大谁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