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您在使用平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扫描左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也可以通过下方输入框进行留言。
2025年9月18日,巴基斯坦国防部长公开表示,根据两国最新签署的共同防御协议,如果沙特需要,其核计划“将可提供”支持。这是巴基斯坦首次明确表态愿意在必要时为沙特提供核保护。这一声明迅速引发国际关注,标志着中东地区安全结构正在发生实质性变化。长期以来,沙特的安全依赖于美国主导的军事体系。然而,近期的一系列事件促使沙特做出战略调整,转而寻求与巴基斯坦建立更紧密的防务合作关系。这不仅是阿拉伯国家首次借助非西方、且同属伊斯兰世界的核力量来应对区域威胁,也意味着美国在中东长期构建的安全秩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中国通过中巴战略合作间接扩大了在中东的地缘影响力。这场变动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要理解当前局势的演变逻辑,需从近期关键事件入手。2025年9月9日,以色列空军对卡塔尔首都多哈境内的哈马斯办公地点实施远程打击。这次行动成为整个事态升级的直接导火索。对于卡塔尔而言,此次袭击严重冲击了其国家形象和经济安全基础。作为一个以金融、能源贸易和国际会议闻名的小国,卡塔尔一直致力于打造“绝对安全”的营商环境。如今首都被外国战机突袭,不仅暴露了其防空系统的脆弱性,也让外界对其作为投资避风港的信心动摇。更重要的是,这次空袭让沙特感到极度愤怒和不安。原因在于:执行任务的15架以色列战机,在飞往卡塔尔途中穿越了沙特领空。而在此之前,沙特曾默许以色列使用其领空对伊朗或什叶派武装目标进行打击,目的是借以色列之力遏制伊朗扩张。这种默契维持多年,沙特方面也因此放松了警惕。当发现以军战机再次进入其空域时,沙特误判对方仍是要向东攻击伊朗——毕竟卡塔尔位于沙特东南方向,看似也在合理航线上。结果,这些飞机并未继续东进,而是突然转向攻击卡塔尔本土。这意味着,以色列利用了沙特的信任和防空漏洞,完成了对一个海湾合作委员会(海合会)成员国的精准打击。更令沙特无法接受的是,驻扎在沙特境内的美军很可能参与了此次行动的情报协调。尽管美方未公开承认,但多方信息显示,美军C4ISR系统(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与侦察)为以军提供了导航与通信支持。而美军并未提前向沙特预警。这对沙特来说是双重背叛:既被盟友以色列欺骗,又被安全保障提供者美国隐瞒。沙特每年花费数百亿美元引进美制武器、允许美军驻军,为的就是关键时刻……
2025-09-25
美国社会的构成极为复杂。从殖民时期开始,英国人、爱尔兰人、德国人、非洲奴隶、拉美人、亚洲移民等陆续到来,加上原住民印第安人,形成了一个多种族、多文化拼接而成的国家。这种“马赛克式”的社会结构,本就需要长期融合,但美国建国不到250年,族群间的隔阂和矛盾一直存在。统治阶层非但没有推动融合,反而利用这些裂痕巩固自身权力。最典型的手段,就是把阶级矛盾转化为种族、性别、宗教等社会议题。比如,民主党强调女性权利、LGBTQ+群体权益、移民政策宽松;共和党则主打白人蓝领、基督教传统、反移民。两党在堕胎、控枪、教育、医疗等问题上激烈对立,看似在为民众争取利益,实则是在转移人们对贫富差距、经济不平等这些根本问题的注意力。工人阶层的实际收入几十年停滞,而顶层富豪财富翻倍增长,这种矛盾本应是政治焦点。但两党通过煽动身份政治,让不同群体互相敌视,从而掩盖真正的矛盾——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这种策略短期内有效,但长期后果是社会越来越撕裂。仇恨犯罪上升,政治暴力频发。2024年以来,特朗普两次遭遇刺杀,2025年又有政界人士在家中被枪杀。这些事件表明,美国的政治斗争已从理念之争,滑向人身攻击甚至……
2025-09-24
最近,美国财长贝森特公开表示,美国正在与阿根廷商讨一项高达20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并称“已准备好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支持阿根廷”。他还提到,美国财政部甚至可能直接购买阿根廷发行的美元债券。这事乍一听像是美国在“扶贫”,但细看背景,事情没那么简单。阿根廷现任总统米莱上台后推行激进经济改革,大幅削减政府开支、放开市场、取消补贴。这些政策本意是遏制长期高通胀和财政赤字,但短期内导致民生压力剧增,社会反弹强烈。今年以来,阿根廷股市、汇率、国债价格全线暴跌,民众不满情绪高涨。在最近几个关键省份的选举中,米莱领导的政党接连失利,执政基础受到严重冲击。更麻烦的是,他和副总统比利亚鲁埃尔的关系彻底破裂。比利亚鲁埃尔出身军方世家,家族三代都在军队有深厚根基。她本人长期负责退伍军人事务,在军中威望很高,不少军官认可她为“荣誉总参谋长”。当初米莱选择她当搭档,就是看中她能稳住军方支持。但上台后,米莱违背竞选承诺,没有将国防部交由她主导,反而处处排挤。矛盾终于爆发:比利亚鲁埃尔推动参议院通过一项养老金改革法案,米莱大怒,在一场数万人参加的集会上公开辱骂她是“婊子”。这一下彻底撕破脸。比利亚鲁埃尔随即联合全国24个省中的18个省省长,组成政治联盟对抗米莱。她手里还握着最后底牌——军方影响力尚未完全动用,但一旦局势失控,不排除军队介入的可能性。特朗普为何出手?……
当地时间2025年9月23日,波兰总理图斯克宣布,将于24日零时重新开放与白俄罗斯接壤的边境口岸。这意味着此前因该口岸关闭而滞留的300多列中欧班列将逐步恢复通行。这场持续十余天的物流中断,起因是波兰以“俄罗斯无人机进入其领空”为由单方面关闭口岸。但随着事态发展,尤其是中国迅速开通北极航线,波兰最终选择让步。波兰马拉舍维奇口岸是中欧班列进入欧盟的主要陆路通道,约90%的中欧班列需经此地入境。关闭这一节点,直接影响中欧之间每年数百亿美元的货物运输,涉及电子产品、汽车零部件、光伏组件等关键物资。表面上看,波兰关闭口岸是因为9月9日有无人机进入其领空,怀疑来自俄罗斯。但俄方迅速否认,并指出其使用的无人机最大航程仅700公里,无法抵达波兰境内。联合国方面也表示,目前无法核实相关说法。更值得注意的是,乌克兰和美国部分鹰派势力有动机制造紧张局势,以推动北约更强硬介入俄乌冲突。法国政客弗洛里安·菲利波就曾公开质疑,欧盟渲染此类事件是“公开寻求战争”。美国国防部前官员斯蒂芬·布莱恩也认为,俄罗斯无意刺激北约,此举不符合其战略利益。因此,所谓“无人机事件”是否属实,尚无确凿证据。但波兰借此关闭中欧班列通道,真实目的很可能是向中国施压。此前波兰外长曾公开要求中国“敦促俄罗斯停战”,此次行动被视为将经济通道政治化的手段,试图以中国企业的利益为筹码,换取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配合。面对波兰的封锁,中国并未被动等待,而是迅速启动替代方案。2025年9月22日,首条中欧北极集装箱快速航线正式开通。货轮“伊斯坦布尔桥”号从宁波舟山港出发,经北极东北航道穿越白令海峡,直抵英国弗利克斯托港,全程仅需18天,比传统海运缩短22天,碳排放减少一半以上。这条航线的最大优势在于……
最近,有传言称中美经贸磋商中存在所谓“幕后交易”,甚至与台湾问题挂钩。起因是特朗普在谈及中美会谈时提到一句“对中国统一与和平很棒”。这种说法纯属误读,甚至是故意炒作。中美之间不可能拿台湾做交易,中国更不会允许主权问题成为谈判筹码。台湾是中国的内政,这是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事实。任何将台湾问题与经贸谈判挂钩的想法,本质上是试图把中国内政国际化,而这恰恰是中国坚决反对的。即便美方有人想借此施压或制造话题,中方也绝不会接受。如果真在经贸谈判中让步换台湾,那等于变相承认外部势力有权干预中国主权,这条路根本……
2025年9月21日,巴西外交部宣布,一项名为“捍卫国际人道法以保护战时人类”的全球倡议正式启动。该倡议由巴西、中国、法国、约旦、哈萨克斯坦和南非六国共同牵头,已有89个国家加入。这一行动发生在第79届联合国大会召开前夕,由巴西总统卢拉在启程赴纽约前正式对外公布。倡议发布当天,恰逢《日内瓦公约》通过76周年。这份公约是国际人道法的基石,旨在规范战争行为,保护平民、战俘和伤员。89国联合声明强调:“当国际人道法基本原则被频繁且蓄意违反时,世界不能无动于衷。”各国呼吁领导人团结一致,防止暴行,终结冲突中“难以想象且不可接受的苦难与破坏”。参与国广泛打破传统阵营界限……
2025年9月,波兰突然关闭与白俄罗斯接壤的马拉舍维奇边境口岸,导致大量中欧班列无法通行,引发国际物流紧张。马拉舍维奇是中欧班列进入欧盟的主要陆路通道,约九成经陆路进入欧洲的班列需从此地过境。此次关闭造成超过300列满载电子产品、汽车零部件、机械设备等货物的列车滞留,涉及贸易金额估计超过250亿欧元,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过境货物也受到波及。欧盟供应链监测中心随即发出警告,称陆路运输通道面临“实质性中断”风险,若问题持续,将对欧洲制造业和供应链造成严重冲击……
2025年9月22日,央视发布福建舰航母舰载机弹射起飞视频,空警-600预警机、歼-15T舰载战斗机、歼-35隐身战斗机依次从甲板弹射升空,随后完成阻拦着舰。这一画面标志着福建舰三大主力舰载机全部实现电磁弹射与回收,中国海军正式进入电磁弹射时代。这次突破不仅是技术上的进步,更意味着中国航母作战能力实现质的飞跃。打击半径覆盖第二岛链……
2025-09-23
最近一段时间,中美高层互动接连不断。先是9月中旬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经贸会谈,随后两国领导人通电话,紧接着,美国总统特朗普又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计划与中方在韩国会面,并称明年1月将访华。这一系列动作让外界普遍认为,中美关系正进入一段相对缓和的时期,不少人对此抱有乐观期待。但观察国际关系,不能只看表面热闹。深入分析这些互动背后的细节,会发现中美之间的根本性分歧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多个关键领域持续深化。当前的“缓和”更多是一种策略性调整,而非战略共识的达成。回顾近期互动,一个明显现象是:尽管动作频频,但真正拿得出手的实质性成果,几乎只有TikTok问题的进展。在马德里会谈前,中方代表、负责商务和国际贸易的李部长曾先行赴美进行预备性磋商。然而,这次访问结束后,双方连一份简短的联合声明都没有发布。这种“零通稿”的情况在高层外交中极为罕见,通常意味着双方未能达成任何共识,甚至连基本的沟通框架都没能敲定。更值得注意的是,马德里会谈原定为期四天(9月14日至17日),但实际只进行了两天就宣告结束。会谈提前收场,说明双方在核心议题上难以取得突破,继续谈下去已无实质意义。而会谈后唯一被公开提及的成果,就是TikTok问题。但早在会谈开始前,中方就已对外释放信号,表示愿通过对话解决TikTok相关关切。这说明TikTok问题在会谈前已有解决基础,真正谈判可能只需一两个小时。那么,剩下的时间在谈什么?为什么谈不下去?随后的中美领导人通话,再次聚焦TikTok问题。按理说,如果马德里会谈已达成协议,通话只需例行确认即可。但为何需要两国最高层亲自出面?这恰恰说明,TikTok问题虽然取得进展,但其他议题几乎毫无进展,只能靠这个“边缘成果”来撑场面。更值得警惕的是,过去中美高层通话,中方必定会提及台湾问题,强调一个中国原则。但这次通话……
2025年9月18日,正在英国进行国事访问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与英国首相斯塔默的联合记者会上透露,美国政府正考虑重新收回位于阿富汗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两天后,特朗普又在社交平台“真实社交”上发文称:“如果阿富汗不把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归还给那些建设它的人——美利坚合众国,就会有严重后果。”这一系列表态迅速引发国际关注,也立即遭到阿富汗方面明确拒绝。阿富汗政府两次回应立场一次比一次强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