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您在使用平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扫描左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也可以通过下方输入框进行留言。
右侧登录口登录后,可浏览全文
2025年9月17日,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与沙特王储小萨勒曼在利雅得正式签署《共同防御协议》。协议规定,对其中一国的军事攻击,将被视为对两国的共同攻击。这意味着,沙特和巴基斯坦在安全事务上实现了深度绑定,相当于建立了军事同盟关系。这个动作,表面上是两国合作的升级,实际上却折射出中东地区安全格局的重大变化,也暴露出美国在该地区影响力正在下滑。为什么沙特要再找一个“靠山”?按理说,沙特早就有美国这个“保护者”。它不仅在美国采购了大量武器装备,还长期允许美军驻扎,每年支付巨额费用,换取安全承诺。从现实利益看,这种安排本应足够。但问题出在:关键时刻,美国靠不住。今年9月,以色列对卡塔尔首都多哈发动空袭,目标是藏身当地的哈马斯高层。卡塔尔是谁?美国在中东最大的军事基地——乌代德空军基地的东道主,每年向美国缴纳巨额“保护费”,关系极为紧密。连这样的国家都被直接动手,而且美国并未阻止或事后追责,这就给沙特敲响了警钟。沙特意识到:交钱买不来真正的安全。你再有钱,再听话,在美国的战略排序里,也可能排不过以色列。过去,沙特和以色列之间的矛盾不尖锐时,这套“花钱买平安”的模式还能运转。但现在,以色列的军事行动越来越激进,已经不再局限于巴勒斯坦地区,而是向整个中东蔓延。沙特开始担心:下一个被炸的,会不会是自己?巴基斯坦为何能成为新选择?沙特不是没有考虑过其他出路。俄罗斯军力受限,自身……
2025-09-18
2025年9月17日,沙特和巴基斯坦在利雅得正式签署“共同防御协议”。协议中最关键的一条是:对其中一国的攻击,将被视为对两国的攻击。这意味着,如果有人打沙特,巴基斯坦必须介入;反过来,如果巴基斯坦遭袭,沙特也要出手。这不再是简单的军事合作,而是带有准同盟性质的安全绑定。两个国家在安全上成了“命运共同体”。过去几十年,中东产油国的安全模式很清晰:从美国买武器,建美军基地,交保护费,换安全保障。他们一直以为,只要跟美国关系够铁,真出事时美国会出头。但最近以色列的一系列军事行动,打破了这种幻想。以色列接连对叙利亚、黎巴嫩、伊朗,甚至卡塔尔发动空袭。卡塔尔是谁?美国在中东最大的空军基地——乌代德基地的东道主,每年花大价钱买美式武器,和美国关系密切。连这样的国家都被直接动手,而且美国没有阻止,这让沙特等海湾国家彻底清醒了。原来,在美国眼里,这些产油国不是盟友,而是客户。生意归生意,安全归安全。美国和以色列的关系,才是真正的“父子关系”。中东国家再有钱,也只是“韭菜”。靠美国保护这条路,走不通了。问题是,这些国家自己有没有能力自保?答案是否定的。长期以来,中东国家的军队依赖进口装备,训练水平参差不齐。虽然买了不少先进武器,但真打起来,战斗力远不如预期。重建军队需要时间,等练出来,早就被对手打垮了。所以,最现实的办法是找一个“代打”——一个能打、敢打、有实力的军事伙伴。俄罗斯?装备老旧,近年表现不佳,国际信誉下降,靠不住。美国?已经证明不可信。直接找中国?政治上太敏感。中国奉行……
《今日印度》披露,印度空军已正式提交提案,计划采购114架“印度制造”的“阵风”战斗机,总金额高达226亿美元。若交易落地,这将成为印度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单一军购项目。外界普遍认为此举荒谬——就在数月前,印度空军在“五七空战”中遭遇惨败,全球军事观察机构,包括美国和英国情报部门,均确认其损失至少四至六架战机。按常理,新德里应重新评估空中力量战略,而非继续押注一款已被实战检验存在问题的机型。但印度的选择,自有其逻辑。这套逻辑,不基于军事理性,而根植于……
2025-09-17
为期两天的阿拉伯-伊斯兰国家部长级紧急会议在卡塔尔首都多哈落幕。结果毫无悬念:一纸强烈谴责声明,外加若干空洞口号。原本指望能出现实质性制裁措施——比如集体禁止以色列船只靠港、切断能源供应或金融封锁——但这些均未出现。会议结束,一切照旧。这并不意外。只要美国霸权尚存,那些日子尚可、被美国“欺负”却未到绝境的国家,就不会真正反抗。弱者的生存逻辑是忍受,而非挑战。敢于对抗强权的,无非三类:已有实力者:如中俄,具备战略对冲能力;走投无路者:如古巴、朝鲜、伊朗,反正已被逼至墙角,不反也是死;不知死活者:如萨达姆的伊拉克、卡扎菲的利比亚,误判形势,主动挑衅,最终落得身死国灭。多数中东国家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类。它们富而不强,依赖美国安全承诺,享受石油红利,虽被轻视,但尚能自保。因此,面对卡塔尔遭轰炸事件,选择克制,实属必然。一、卡塔尔之痛:盟友被弃的警钟然而,克制不代表无动于衷。卡塔尔事件的真正冲击,在于它撕开了美国“保护伞”的最后一层遮羞布。卡塔尔是谁?美国在中东最重要的军事基地所在地(乌代德空军基地),年租费高达数亿美元;长期向……
2025-09-16
9月12日,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卢旺达总统卡加梅、印度尼西亚总统普拉博沃,三人几乎同时抵达卡塔尔首都多哈,与卡塔尔首相兼外交大臣穆罕默德举行闭门会晤。三天后,9月14日至15日,阿拉伯与伊斯兰国家紧急峰会的部长级筹备会议在多哈召开,议题只有一个:以色列袭击卡塔尔,怎么办?同一天,美国国务卿卢比奥飞抵以色列,与内塔尼亚胡一同参观“哭墙”。两件事,几乎同时发生,方向却完全相反。一边是多国围坐,商讨如何反制以色列;一边是美国高官现身,为以色列“站台”。这不是巧合,而是一场地缘政治的公开对峙。欧尔班是匈牙利人,基督教背景;卡加梅是卢旺达人,非洲内陆国家;普拉博沃是印尼总统,虽然印尼是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其政治立场长期在中美之间摇摆。他们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伊斯兰阵营”成员,更不是中东地缘棋盘上的常客。但他们来了,而且来得很快。普拉博沃在卡塔尔遭袭的第二天就打了电话,随后亲自到场。欧尔班和卡加梅更是罕见地出现在中东外交前线。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告诉卡塔尔,你不是一个人。更深层的意思是:以色列这次越界了,不能就这么算了。卡塔尔虽然是小国,但有钱、有媒体(半岛电视台)、有外交影响力。它被以色列打了,美国驻军却毫无反应——这等于向整个中东传递一个信号:美国的保护伞,靠不住。所以,欧尔班、卡加梅、普拉博沃的到访,不只是“慰问”,更是一种政治表态。他们代表的是那些对美国霸权不满、对以色列暴行愤怒、但又不敢独自发声的国家。他们用行动告诉卡塔尔……
2025-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