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您在使用平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扫描左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也可以通过下方输入框进行留言。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买了张电影票,兴冲冲进场,结果前二十分钟看下来,发现片子又烂又无聊。这时候,你会走吗?大多数人不会。“都花了钱,都坐了这么久,不看完太亏了。”于是硬着头皮看到结束,出来时一脸疲惫,心里还堵得慌。可你想想:那张票的钱,已经付了,不管你看不看,它都不会回来。剩下的一个半小时,你继续坐着,损失的不是票价,而是你接下来的时间、心情,还有原本可以去做更有意义的事的机会。你为了“不浪费”一张电影票,反而浪费了更多。这,就是我们每天都在犯的错——被过去绑架,为已经无法改变的事,付出未来的代价。经济学里有个词,叫“沉没成本”。听起来很专业,其实……
2025-10-26
你有没有发现,有些人的人生像在演同一部剧?一个女人,换过几任男友,脾气不同,长相各异,可最后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忽冷忽热、不负责任、让她患得患失。一个男人,工作换了好几份,老板不一样,行业不一样,可每次都是被信任的人背后捅刀,最后灰头土脸地离开。还有人,明明聪明能干,却总是陷入自我怀疑,哪怕被夸一万次,也记不住一句好话,反而对一句批评耿耿于怀。他们不是倒霉,也不是命苦。他们是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一遍遍拉回熟悉的坑里。心理学家荣格说过一句话,我一直记着:“命运会反复发给你同一张牌,直到你学会用新的方式出牌。”听起来像玄学,其实很真实。你不是运气差,是你还没真正“醒来”。小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学会了一套“生存法则”。比如,一个孩子如果总在父母吵架后被冷落,他就会觉得……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一段关系里,对方冷淡、敷衍,甚至一次次让你失望,可你偏偏耗着不走,总想着“再给他一次机会”“也许下次会变”;而另一个对你真心实意、温暖体贴的人,你却觉得“他对我好是应该的”,从不珍惜,甚至轻易冷落。这听起来像情感问题,但其实,它和投资犯的是同一个错。华尔街有句老话,说很多投资者干着一件荒唐事:把开得正好的花剪了,却天天给院子里的杂草浇水。这话是彼得·林奇说的。他说的不是园艺,是人性。人们常常一看到股票涨了一倍、两倍,就急着……
你有没有见过那种人,朋友圈里每年都在“翻倍”:今年比特币,明年私募,后年海外房产,一年换一个赛道,张口就是“财富自由”。可再过几年一看,要么销声匿迹,要么又在找人凑钱投新项目。反倒是另一类人,不声不响,十年过去,房子换大了,孩子出国了,退休生活过得从容。你问他怎么做到的?他笑笑:“没干啥,就一直拿着几只股票。”这听起来像段子,却是真实世界的财富密码。华尔街有个老故事……
我们总以为,在职场里弱势的是员工,怕被裁、怕背锅、怕失宠。可实际上,公司也在怕你。只是这种“怕”,藏得很深,等到你察觉时,刀已经架上来了。这种怕,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你还未上位时:老板怕你“不出力”。商品买卖很简单:付钱,拿货。但劳动力不一样。你付工资,买到的只是一个上班的时间,至于这个人是全力以赴,还是出工不出力,全凭心意。所以,管理的本质,不是激励,而是控制与榨取。怎么让人在固定工资下发挥最大价值?……
人到中年,总会遇到那么几个瞬间,觉得天要塌了。可能是银行卡余额比手机电量还低,可能是家人躺在病床上等你拿主意,也可能是你熬了半生拼下的东西,一夜间被人轻描淡写地拿走。那一刻,胸口像压了块石头,喘不上气,脑子里反复回响一句话:“这关,我过不去了。”可你有没有发现——那些当时觉得“非守住不可”的东西,几年后再回头看,早已不是那么回事?甚至有些……
如果你想要年化6%以上的长期回报,先别急着找“牛股”,而是得对“随机性”保持一份敬畏。这个数字听起来不高——银行理财都敢给到3%,那6%很难吗?可现实是,真正能长期稳定越过这条线的人,凤毛麟角。而那些看似接近甚至超越它的人,往往不是靠智慧赢的,是靠运气撑的,最后又被随机性亲手打翻。沃伦·巴菲特被奉为“股神”,人们总想拆解他的成功密码。有人总结出两点:第一,抓住几次关键机会,重仓出击,死拿到底;第二,躲过几次致命危机,活到最后。听上去简单吧?像一道小学算术题:赚大钱+不亏大钱=长期赢。但问题就出在这儿——这两件事,表面上……
2025-10-25
最近,美国一个叫凯尔·米切尔的金融从业者火了。他干了件听起来像段子的事:花了四个月,跑遍几十家银行,换来了500万枚五美分硬币——整整30吨,堆在他农场的车库里。按面值算,是25万美元。但他看的,根本不是这25万。他算了一笔账:一枚五分镍币,含3.75克铜和1.25克镍。现在铜价涨了,光是这些金属熔了卖,总价值已经逼近29万美元。也就是说,他手里的每一分钱,实际“材料”比“钱”还值钱。更关键的是,美国造一枚这种镍币,成本要14美分。政府每造一枚,就亏9美分。这种事能持续多久?米切尔的逻辑很朴素:要么政府哪天停铸这种“赔本”的硬币,要么通胀继续,金属更贵。不管哪种,他都赢。这叫什么?叫“不对称押注”。往下,最坏结果是……
当全世界都在紧盯美欧对俄制裁的“统一战线”时,一个被长期孤立的国家却逆势而动,不仅公开站队俄罗斯,还直接派兵赴俄乌前线作战。这不是传闻,而是2025年正在发生的现实——金正恩用一场高风险的军事介入,彻底改写了朝鲜在国际博弈中的被动地位。一、从模糊结盟到明牌对抗:俄朝关系的质变时刻。过去几年,俄朝互动频繁但始终留有余地。2023年,普京与金正恩会晤时大谈经济合作,对军事议题语焉不详,外界虽有猜测,却无实锤。这种“欲言又止”的姿态,本身就是一种战略信号:双方在试探底线,也在等待时机。转折点出现在2024年。俄朝签署《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其中明确规定:“缔约一方遭受武装侵犯时,另一方应立即提供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一切必要支援。”这一条款不再是模糊的“战略协作”,而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军事同盟承诺。普京随后公开表示“不排除军事合作”,等于为后续行动开了绿灯。到了2025年,局势彻底摊牌。金正恩亲自证实,朝鲜已派遣部队参与俄乌冲突,并与俄军协同作战,收复库尔斯克部分地区。更引人注目的是,朝鲜为阵亡士兵举行高规格悼念仪式,国旗覆盖棺木,官方媒体全程报道。这不仅是对国内的动员,更是向国际社会宣告:朝鲜已正式介入这场大国冲突,且毫无退意。二、安全背书:用俄罗斯的……
2025-10-08
外界常将特朗普视为反复无常的政客,但若深入其行为模式,会发现他的“变”并非无序,而是策略性的递进。当直接施压无效时,他会迅速调整手段,但目标始终如一。在俄乌问题上,他最初宣称能“一天解决”,但在斡旋失败后,立即转向支持对俄军事援助与经济制裁,转而以威慑替代调停。这一转变并非放弃,而是将“美国优先”的利益计算贯彻到底——若无法主导和平,就确保对手受损。在哈以问题上,他的路径更为清晰。表面上,他支持以色列对加沙实施无差别打击,实则是在为后续方案铺路:先通过高强度军事行动摧毁哈马斯的作战能力,迫使其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