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中美高层互动接连不断。先是9月中旬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经贸会谈,随后两国领导人通电话,紧接着,美国总统特朗普又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计划与中方在韩国会面,并称明年1月将访华。这一系列动作让外界普遍认为,中美关系正进入一段相对缓和的时期,不少人对此抱有乐观期待。但观察国际关系,不能只看表面热闹。深入分析这些互动背后的细节,会发现中美之间的根本性分歧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多个关键领域持续深化。当前的“缓和”更多是一种策略性调整,而非战略共识的达成。回顾近期互动,一个明显现象是:尽管动作频频,但真正拿得出手的实质性成果,几乎只有TikTok问题的进展。在马德里会谈前,中方代表、负责商务和国际贸易的李部长曾先行赴美进行预备性磋商。然而,这次访问结束后,双方连一份简短的联合声明都没有发布。这种“零通稿”的情况在高层外交中极为罕见,通常意味着双方未能达成任何共识,甚至连基本的沟通框架都没能敲定。更值得注意的是,马德里会谈原定为期四天(9月14日至17日),但实际只进行了两天就宣告结束。会谈提前收场,说明双方在核心议题上难以取得突破,继续谈下去已无实质意义。而会谈后唯一被公开提及的成果,就是TikTok问题。但早在会谈开始前,中方就已对外释放信号,表示愿通过对话解决TikTok相关关切。这说明TikTok问题在会谈前已有解决基础,真正谈判可能只需一两个小时。那么,剩下的时间在谈什么?为什么谈不下去?随后的中美领导人通话,再次聚焦TikTok问题。按理说,如果马德里会谈已达成协议,通话只需例行确认即可。但为何需要两国最高层亲自出面?这恰恰说明,TikTok问题虽然取得进展,但其他议题几乎毫无进展,只能靠这个“边缘成果”来撑场面。更值得警惕的是,过去中美高层通话,中方必定会提及台湾问题,强调一个中国原则。但这次通话……
右侧登录口登录后,可浏览全文
赞
赞
已有0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