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您在使用平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扫描左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也可以通过下方输入框进行留言。
2025年9月25日,美国商务部公布修正后的第二季度GDP数据:从原先的3.3%上调至3.8%。这是自2023年第三季度4.7%增速以来的最好表现。
表面看,这是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但仔细拆解,就会发现这份“增长”背后有不少水分。
这次GDP上调,主要归功于两个因素:个人消费支出的上调和净出口的调整。
在GDP计算公式中,出口是加项,进口是减项。所谓“净出口”,就是出口减进口。如果进口太多,净出口反而会拖累GDP。
这次修正中,美国商务部调高了出口数据,同时调低了进口——也就是说,美国人买外国货没之前估计的那么多,因此对GDP的拖累变小了。
但真正的大头,还是个人消费。
修正后,个人消费增速从1.6%上调到2.5%,直接贡献了3.8%总增速中的1.68个百分点,是拉动增长的主力。
问题是,这种消费增长,真的是经济健康的表现吗?
我们再看另一组数据:PCE(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这是美联储最关注的通胀指标。
修正后的二季度PCE为+2.1%,说明物价仍在上涨,通货膨胀压力没有消失。
这意味着,消费的增长,有一部分是因为东西变贵了,而不是人们买了更多东西。比如你去年花100块买一箱牛奶,今年要花105块,账面上消费增加了,但实际购买力没变。
再加上美联储目前的利率水平依然较高(虽然9月降了25个基点),以及特朗普政府延续的对华关税政策,这些成本最终都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所以,这3.8%的GDP增长,不能全算作“真实经济增长”,里面掺着通胀溢价、债务支撑和统计调整的成分。
同一天,美国劳工部发布最新失业救济金申请数据:上周新增申请人数为21.8万人,处于历史较低水平,说明就业市场总体稳定。
但别高兴太早。
结合二季度依然高企的个人贷款和商业贷款违约率来看,很多家庭和企业其实已经在债务边缘挣扎。表面上就业不错,但工资涨得赶不上物价,信用卡债、房贷、车贷压得人喘不过气。
这种“稳中有忧”的状态,正是当前美国经济的真实写照:增长靠消费,消费靠借钱,借钱靠高利率环境下的信贷宽松。
一旦利率下不来,或者收入跟不上,这个链条就可能断裂。
美联储在9月降息25个基点,市场原本期待接下来会有更大幅度的降息。但从目前的数据看,10月到年底继续降息的概率正在降低。
原因很简单:GDP上调、就业稳定、通胀还在2%以上,经济看起来并不差。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没有理由急着大举降息。
有意思的是,美国总统特朗普最近一直在公开喊话,要求美联储尽快降息。结果数据一出,偏偏不配合——经济数据向好,反而限制了降息空间。
这到底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
有人猜测,商务部这次修正数据,可能是为了给华盛顿一个“体面”:既承认经济没崩,又不让特朗普轻易逼美联储放水,防止通胀反弹。
换句话说,数据在跟总统“唱反调”。
回顾特朗普的经济政策,核心就四点:
他的设想很理想:减税刺激企业投资,关税迫使工厂搬回美国,制造业复苏带动就业,就业提升消费,消费再拉动经济,形成良性循环。
但现实是,这套逻辑从前提就错了。
美国的制造业早已“空心化”。过去几十年,大量工厂外迁,产业链断层,技术工人断代。就算现在把工厂搬回来,也很难重建完整的供应链。
更关键的是,连美国自己最拿手的高端制造都搞不定。比如波音飞机频频出事,芯片制造依赖台积电、三星,本土产能远远不够。
特朗普第一个任期时,这个问题就已经暴露无遗。他能赢得2016年大选,很大程度上就是靠那些被全球化甩下的蓝领工人对“去工业化”的愤怒。
而现在,他指望通过减税和降息一次性激活经济,哪怕制造业起不来,只要消费热了,就业也能恢复。
可从2024年11月他胜选到现在,将近一年时间,市场情绪是好了,但实体经济并没被真正“激活”。
他的指望,又一次落空了。
眼看经济政策效果有限,特朗普的最后一张牌,可能不在白宫,而在最高法院。
今年11月初,最高法院将对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是否违宪作出裁决。这个判决,将直接影响他未来几年能在经济上走多远。
如果支持,他就可以继续加税,甚至扩大打击面,把更多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
如果不支持,他也能找到借口:“都是民主党阻挠,不然美国经济早就起来了。”
更关键的是,美国社会现在极度分裂,保守派和进步派对立严重,中间派要么沉默,要么被迫站队。这种环境下,无论判决结果如何,特朗普都有话说。
就算最后关税政策被推翻,他也能说:“不是我治不好经济,是他们不让搞好。”
锅,永远不用自己背。
总结一下:
美国二季度GDP上调到3.8%,确实算“好看”。但这份增长,靠的是消费和统计调整,背后有通胀、有债务、有高利率支撑,并不代表经济真正复苏。
特朗普的经济策略,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前提上——以为减税加关税就能让制造业回归。结果五年过去了,工厂没回来多少,成本却全由消费者承担。
接下来的关键,是11月的最高法院裁决。那将决定特朗普还能不能继续用“关税牌”来维持政治影响力。
至于普通美国人?数据再好,日子该难还是难。
宏观的颓势不等于微观的亏损,乱世之中,照样有人能抓住机会发财。就看谁看得清,动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