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您在使用平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扫描左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也可以通过下方输入框进行留言。
2025年9月30日,德国驻印度大使菲利普·阿克曼在接受印度《印刷报》专访时透露:此前滞留在中国海关的三台盾构机,已全部发出,最后一台正在运往印度的路上。
这三台机器属于德国海瑞克公司(Herrenknecht),是为印度孟买-艾哈迈达巴德高铁项目C2标段建造的,直径达13.56米。它们本应从海瑞克位于广州的工厂出厂,但因中印关系紧张,被中国海关扣留了一个多月。
如今机器放行,但影响已经造成。海瑞克公司决定:要在印度本地建厂,提升制造能力,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
盾构机是挖地铁、修隧道的“大国重器”。印度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盾构机市场,2024年市场规模达3.1亿美元。全国地铁运营里程约1036公里,排世界第三,未来还有大量线路规划。
德国海瑞克公司是印度隧道工程的“老大”,占据当地70%以上的市场份额。它早在2007年就在印度注册公司,2011年在金奈设厂,能组装和翻新中小型盾构机。但大型盾构机,仍需依赖中国广州工厂生产。
这次被扣,直接导致印度关键基建项目延误。德国大使直言:这是中国出于政治考虑,利用经济手段施压印度。
尽管中国外长在9月访问印度时,双方就“贸易限制”问题进行了沟通,印度方面也表示希望恢复对话机制,但这次事件让德国彻底警觉:不能把所有生产都放在一个国家。
海瑞克公司因此决定,在印度扩大制造能力,实现本地化生产。这不仅是应对中印摩擦,更是德国整体供应链战略调整的一部分。
德国驻印大使在采访中明确表示:新冠疫情让德国吃尽苦头,当时很多关键零部件因中国工厂停工而断供,企业生产陷入停滞。
这件事让德国政府和企业界彻底反思:过度依赖单一国家的供应链,风险太大。
不仅是对中国,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对美国的安全依赖,也都被认为是战略弱点。
因此,德国开始推动“多元化”战略:
而印度,成了德国眼中的“替代选项”。
德国新总理弗里德里希·默茨上台后,延续了这一政策。大使透露,默茨可能在年底访问印度,进一步推动双边关系。
除了经济合作,德国也希望在防务领域与印度加深联系。
大使特别提到,希望尽快推进德国与印度的AIP潜艇(不依赖空气推进装置)项目谈判。
这个项目在印度代号为P75(I),2019年立项,至今拖延多年。目前基本确定由德国蒂森克虏伯海洋系统公司(TKMS)与印度马扎冈造船厂(MDL)联合建造6艘AIP潜艇。
但问题不少:
尽管如此,印度仍倾向于选择德国,主要是看中其潜艇技术成熟、静音性能好,且愿意转让部分技术。
对德国来说,这笔订单不仅是军火生意,更是打入印度防务市场的关键一步。如果成功,未来还可能在无人机、军舰等领域拓展合作。
海瑞克想在印度设厂,听起来是好事,但实际困难不少。
首先,印度基础设施落后,物流效率低,大型设备运输经常延误。
其次,产业链配套不全。盾构机涉及上千个零部件,从轴承、液压系统到控制系统,很多高端部件印度自己造不了,还得从中国、欧洲进口。
再加上印度企业普遍“贪便宜、拖付款”,外企在当地做生意,回款周期长,风险高。
过去十多年,不少外国企业喊着“印度制造”,最后发现不过是组装几台机器,核心部件仍依赖进口。真正的本地化,远没那么简单。
德国这次推动与印度合作,不是突然转向,而是被现实逼出来的。
疫情暴露了供应链脆弱,中印摩擦让企业意识到政治风险,美国又在安全上不断施压盟友。
德国必须寻找新的平衡点。
印度虽然问题多,但市场大、劳动力便宜、战略位置重要,成了德国“去单一依赖”战略中的关键一环。
盾构机事件只是一个缩影。背后是全球产业链正在重新洗牌:
德国的选择,也提醒其他国家:把所有生产都放在一个国家,风险太大;但想换个地方重来,也没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