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您在使用平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扫描左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也可以通过下方输入框进行留言。
9月17日,沙特和巴基斯坦正式签署了一份共同防御协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这样一条:对其中一国的攻击,将被视为对两国的攻击。这意味着,如果有人打沙特,巴基斯坦要管;反过来,如果有人打巴基斯坦,沙特也得介入。更值得注意的是,有沙特官员在解释协议时提到,这项安排“涵盖所有军事手段”。虽然没有明说,但外界普遍认为,这暗示巴基斯坦的核武器可能为沙特提供某种形式的“核保护”。这个动作让很多人意外。过去几十年,沙特的安全主要依赖美国。它不仅在美国身上花了很多钱买武器,还长期被视为美国在中东的“安全客户”。但现在,沙特开始和巴基斯坦走得很近,甚至签了这种级别的防务协议,说明它对现有安全模式产生了动摇。为什么是现在?这份协议其实谈了两三年,一直没落地。真正让它加速推进的,是以色列最近的一次军事行动。2025年9月9日,以色列战机对卡塔尔首都多哈发动空袭,目标是藏身当地的哈马斯高层。这件事之所以震动海湾国家,是因为卡塔尔不是普通国家——它是美国在中东最大的军事基地乌代德空军基地的所在地,每年向美国支付巨额费用,换取安全保护。连这种“美国亲信”都被直接动手,沙特自然开始担心:下一个会不会轮到我?更让沙特失望的是,美国对此事的态度。无论是特朗普政府还是拜登政府,都没有公开反对或阻止这类行动。这等于告诉沙特:你交再多保护费,关键时刻也不一定管用。于是,沙特开始认真考虑“换靠山”或者至少……
2025-09-18
北京时间9月18日凌晨,美联储宣布降息25个基点。这是自2024年11月之后,时隔276天,美联储再次启动降息。消息一出,全球市场震动。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利率调整,而是美国在中美金融博弈中,正式退守的标志。有人会问:才降25个基点,至于这么大动静?去年不是也降过?关键不在降多少,而在为什么现在降,以及它意味着什么战略失败。一、20年前的“中美夫妻论”:生产与消费的黄金时代21世纪初,中美关系有过一段“蜜月期”。那时的格局很清晰:中国是世界工厂,负责生产;美国是世界消费者,负责花钱;中国人储蓄,美国人借贷;中国出口商品,美国出口美元。这套模式运转顺畅,被称为“中美夫妻论”:一个勤俭持家,一个挥霍无度,但谁也离不开谁。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亲自出席开幕式,象征着两国关系的顶峰。那时的美国:工人工资高,福利好,家家有车有房;消费旺盛,超市货架永远满着。那时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工厂遍地开花;工人工资年年涨,家电、汽车快速普及。表面和谐,实则暗流涌动。二、十年转向:从合作到全面对抗进入2010年代,中美关系急转直下。希拉里提出“重返亚太”,奥巴马搞“亚太再平衡”,南海对峙频发。特朗普上台后,贸易战、科技战、舆论战全面开打。为什么翻脸?从美国角度看,三大问题爆发……
2025年9月13日,联合国大会以142票赞成、10票反对、12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纽约宣言》。这份文件明确提出要推动“两国方案”,要求立即停火、释放人质、解除哈马斯武装,并建立一个独立、主权完整的巴勒斯坦国。投反对票的10个国家是:美国、以色列、阿根廷、匈牙利、汤加、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瑙鲁、帕劳、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巴拉圭。这个名单很说明问题——除了少数几个太平洋岛国和个别欧洲国家外,核心反对者就是美国和以色列……
以色列对加沙城的地面进攻已经全面展开。仗一开打,国际社会的批评就没停过。但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不打算退,反而在一次政府会议上把话挑明了:未来几年,以色列很可能要面对“国际孤立”,这条路躲不掉,只能硬扛,靠自己。这不是情绪化发言,而是实打实的战略调整。他直接点出,以色列经济得往“自给自足”方向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依赖对外贸易。尤其是武器和军事装备,一旦被卡脖子,从国外买不进来,怎么办?……
9月2日上午,上合峰会间隙,中、俄、蒙三国元首举行会晤。中方官方通稿提到“深化互利合作”,并列出三个“联通”:“硬联通”:推进跨境基础设施和能源项目;“软联通”:加强战略对接,扩大本币结算;“心联通”:加强旅游、文化、地方往来。措辞含蓄,但实际动作不小。俄新社和塔斯社当天直接报道:中俄已签署关于建设“西伯利亚力量-2”天然气管道的备忘录,管道将经蒙古国,每年向中国输送500亿立方米天然气。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俄气)CEO米勒进一步确认:这份备忘录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涉及“西伯利亚力量-2”和“东方联盟”两条管道,后者同样是过境蒙古的输气线路。一、备忘录不是合同,但已迈出关键一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备忘录”听着正式,其实本质是框架性协议。它确定了合作方向、基本原则和机制,但不包含具体价格、工期、投资比例等交易细节。真正的买卖,还得靠后续的补充合同。这就像买房前签的意向书:双方同意要合作,但具体多少钱、什么时候交房、谁出税,还得再谈。不过,能走到这一步,说明三方至少在政治层面达成了共识。尤其是俄罗斯,已经……
9月18日凌晨,美联储宣布降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调整为4%至4.25%。这一决定符合市场普遍预期。此前,芝商所的美联储观察工具显示,市场预测降息25基点的概率高达94%,只有6%的可能性会降50基点。这次降息不是因为特朗普天天在社交媒体上喊话施压,而是美国经济基本面确实撑不住了。最直接的导火索是糟糕的就业报告。9月9日,美国劳工统计局发布非农年度基准修正数据,将截至3月的一年里,非农就业岗位总数下修了91.1万个。这意味着,过去一年看似强劲的就业增长,其实有很大水分。更关键的是,经过修正后,有两个月的非农数据已经变成负增长。而最新的8月非农数据,仅增加2.2万人,远低于预期。更离谱的是6月数据:7月首次公布时为14.7万;8月下修至1.4万;到9月5日,直接被下修为负1.3万。也就是说,6月份非但没新增就业,反而减少了1.3万人。面对这种趋势,美联储在决议声明中,悄悄改了措辞:删除了“劳动力市场状况依然稳健”;改为“就业增长放缓”;把“失业率保持在低位”改成“失业率略有上升但仍处于低位”;新增一句:“判断就业形势的下行风险已经上升”。这等于明说:就业市场在恶化,不能再拖了。通胀方面,美联储也调整了表述:原来的“通胀率仍然略高”,改为“通胀率有所上升,且仍处于略高水平”。一边是就业走弱,一边是通胀没下来。这种局面,就是典型的“滞胀”前兆。正常情况下,就业差要降息刺激经济,通胀高则要加息压制。现在两边打架,美联储只能选……
9月17日,沙特首都利雅得,沙特阿拉伯和巴基斯坦正式签署了一项共同防御协议。协议中最关键的一条是:对其中一国的攻击,将被视为对两国的侵略。这意味着,如果有人打沙特,巴基斯坦就要介入;反过来,如果有人打巴基斯坦,沙特也会出手。这不是普通的合作备忘录,而是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安排。签字仪式上,沙特王储萨勒曼和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亲自出席,双方在文件上签字后握手拥抱。值得注意的是,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穆尼尔元帅也到场见证。一位军方高层出现在这种外交场合,本身就说明了这件事的分量。当天,巴基斯坦总理专机进入沙特领空时……
9月15日,美日韩三国代号“自由之刃25”的联合军演在东海启动。几乎同一时间,中国海军的运-8Q反潜巡逻机从本土起飞,穿越琉球群岛,经宫古海峡直插演习核心区域。这一动作打乱了美日韩的节奏,现场一度陷入被动。这不是一次普通的侦察飞行,而是一次明确的信号释放:你搞你的演习,我走我的航路。规则,不是你们说了算。一、“自由之刃25”:不只是演给朝鲜看……
2025-09-17
当地时间9月15日,特朗普在他自己的社交媒体“真实社交”上发帖,宣布要起诉《纽约时报》,理由是诽谤和损害名誉,索赔金额高达150亿美元。150亿是什么概念?《纽约时报》这家公司目前的总市值才96亿美元。换句话说,就算把整家报社卖光,也赔不起这个数。这已经不是索赔,更像是公开喊话。但对特朗普来说,金额多少不重要,重点是态度。他向来认为自己是被媒体围攻的对象,现在要反击,就得动静大一点。他在帖子里把《纽约时报》骂得很狠,说它是“美国历史上最差劲、最堕落的报纸”,是“激进左翼民主党的喉舌”,还说这家报纸十多年来说了他和他家人无数谎话。那到底是什么事让他这么生气?直接导火索是两件事……
9月16日,埃及总统塞西公开表示,以色列是敌人。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没什么特别,毕竟埃及是阿拉伯国家,以色列是中东地区唯一犹太人国家,两国历史上打过多次战争。但这句话在现在说出来,其实很不寻常。自从1979年埃及和以色列签署《埃以和平条约》以来,埃及是第一个与以色列建交的阿拉伯国家。从那以后,两国虽然谈不上亲密,但官方层面一直维持着“冷和平”状态。几十年来,埃及政府从没在正式场合把以色列称为“敌人”,连暗示都没有过。每次加沙地带爆发冲突,埃及的反应都差不多:先象征性地谴责几句,然后呼吁双方克制,最后推动停火谈判。哪怕2023年“阿克萨洪水”行动爆发,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埃及官方的表态也还是老一套,不批评以色列的具体行动,更不会升级到定性为“敌人”。长期以来,埃及的策略就是低调处理,避免直接对抗。毕竟,它和以色列有安全合作,也依赖美国支持,不想因为表态强硬而惹上麻烦。但这次不一样了。加沙战事从去年一直打到现在,时间越拖越久,整个伊斯兰世界的情绪越来越激烈。虽然政府可以保持沉默,但民间的愤怒压不住。社交媒体上骂声一片,普通民众对本国政府的不满也在上升。尤其是最近,以色列对卡塔尔首都多哈发动空袭,尽管卡塔尔一直试图保持中立,还长期驻有美军基地,是美国在中东的重要盟友,但照样被炸。这一下,整个阿拉伯世界都坐不住了。埃及总统塞西再想装没事人,已经不行了。如果不做出强硬表态,国内反对派、尤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