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定手机号

手机号码

验证码 

手机验证

关注公众号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三份文件,一场洗牌:中国城市群的“新秩序”正在形成


2025年09月13日 
 

最近,国家连发三份重量级文件,表面上看是常规政策更新,实则暗流涌动——中国城市群、都市圈的格局正在经历一次系统性重估

这三份文件分别是:

  1. 《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
  2. 《关于全国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国务院)
  3. 《关于支持深圳进一步全面深化自然资源领域改革的若干措施》(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

它们共同指向一个方向:国家正在重新定义哪些城市能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竞争,哪些区域将成为未来增长的真正引擎


一、成渝“降级”?不,是回归现实

第一份文件最引人关注的,是关于城市群的定位:

  • 支持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 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 推动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 成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 增强中西部和东北城市群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

关键词来了:“世界级”只给了前三者,成渝没份

于是舆论炸锅:“成渝被降级了?”“第四极不灵了?”

答案是:不是降级,而是纠偏

过去十多年,成渝被捧为“第四极”,但这个“极”更多是政治平衡的产物,而非经济现实。

看看数据:

  • 资金总量(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
    • 京津冀(京+津):31万亿元
    • 长三角(沪+苏+杭+宁):43万亿元
    • 粤港澳(港+深+广):39万亿元
    • 成渝(成都+重庆):12.6万亿元(2024年6月)

成渝加起来,还不到京津冀的一半,不到长三角的三分之一。

再看GDP:

  • 长江中游城市群(武汉、长沙、南昌等):2023年GDP 14.74万亿元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8.72万亿元

长江中游的体量,几乎是成渝的1.7倍

过去所谓“成渝第四极”,其实是把“区域增长极”偷换成了“世界级城市群”。中央这次明确分级,就是要把名不副实的帽子摘掉。

成渝当然重要,但它目前的角色是“支撑中西部发展”,而不是“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竞争”。
它能“世界级”的,是机场群、制造业集群、旅游胜地,而不是整体城市群能对标纽约、东京、伦敦。

而长江中游城市群,凭借武汉、长沙的产业基础和人口规模,首次被抬到与成渝并列的位置,野心已现——五大城市群的格局,正在形成


二、要素改革试点:谁是赢家?谁被遗忘?

第二份文件更狠:10个区域被纳入“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

名单如下:

  1. 北京城市副中心
  2. 苏南重点城市
  3. 杭甬温
  4. 合肥都市圈
  5. 福厦泉
  6. 郑州市
  7. 长株潭
  8.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
  9. 重庆市
  10. 成都市

“要素市场化”是什么?简单说,就是让人、钱、地、技术、数据这些资源,不再被行政壁垒割裂,而是像商品一样自由流动、高效配置。

中国过去是“世界工厂”,靠制造优势打遍全球。但现在,内卷严重,外需受阻,必须转型——成为“世界市场”

美国为什么能主导全球贸易?因为它消费全球第一,各国都抢着卖东西给它,挣美元。

中国要复制这条路,就必须打造一个统一、开放、有购买力的超级内需市场

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拆除“市场篱笆”。比如:

  • 广东的社保能不能在湖南用?
  • 深圳的数据公司能不能在合肥买地建数据中心?
  • 郑州的农民能不能带着宅基地权益去武汉落户?

这些,就是“要素改革”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谁入选了?谁意外了?

  • 上海没入选:不是不重要,而是它早已是“先行者”。自贸区、科创板、长三角一体化,上海的政策红利远超这次试点。没必要重复挂牌。
  • 郑州、合肥、长株潭入选:这是意外之喜。它们的市场化程度不如长三角、珠三角,但胜在体量大、人口多、带动性强。国家要的是“以点带面”,不是只扶强,也要拉一把关键节点。
  • 雄安没入选:还没建成,体系未立,谈何改革?

这份名单透露一个信号:国家不再只盯着“头部城市”,而是要打通关键枢纽,让资源真正流动起来


三、深港“双城都市区”:全球第一,不是吹的

第三份文件,看似只提深圳,实则震动整个粤港澳。

自然资源部明确提出:支持深圳和香港高水平规划建设前海、河套等平台,打造“世界一流双城都市区”

这是“世界一流双城都市区”首次出现在中央文件中。

什么意思?不是“两个城市”,而是一个都市区

看看现实:

  • 深圳与香港中心城区直线距离仅25公里,比北京国贸到亦庄还近。
  • 每天25万香港人到深圳消费:购物、按摩、看病、旅游。
  • 数万深圳人每天往返香港上班,晚上回深圳住。
  • 数万深圳孩童每天跨境去香港读书。

深港之间,正在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同城化”生活。

再看全球对比:

  • 全球一线城市中,距离最近的是华盛顿—纽约(330公里)、伦敦—巴黎(340公里,还隔着海峡)。
  • 深圳—香港—广州,三市中心城区距离均在100公里内,堪称全球密度之最。

经济体量呢?

  • 深圳+香港GDP总量超7万亿元,超过北京或上海。
  • 土地面积呢?深圳+香港共3100平方公里,不到北京的五分之一,却能装下北京六环内的全部建成区。

金融呢?

  • 深交所股票成交额常年全球第三;
  • 港交所IPO金额2024年全球第一;
  • 两大世界级金融中心,相距25公里,全球罕见。

科技呢?

  •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最新排名: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全球第一

深港不是“合作”,而是事实上的单一经济实体。中央这次提“世界一流双城都市区”,就是承认并推动这一现实。

未来,深港之间会建更多口岸、更多轨道,人员、资金、数据流动将更彻底。它不是中国的“纽约—新泽西”,而是全球独一无二的“超级城市”


四、城市格局:阶层已定,流动靠人

这三份文件合起来看,透露出一个残酷但真实的逻辑:

中国城市的“阶层”已经基本固化

  • 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苏州、南京、武汉、长沙、郑州、合肥、成都、重庆……这些城市的位置,短期内不会大变。
  • 天津、东北四大城(沈大哈长)地位下滑,但仍在牌桌上。
  • 那些曾经辉煌的非省会城市——开封、保定、新乡、齐齐哈尔、锦州——早已出局。

城市不能像人一样“逆袭”。投资、产业、人口的聚集,一旦形成,就极难逆转。

所以,与其指望你所在的城市突然爆发,不如选择一个已经爆发的城市

国家政策只会加速这一过程。市场化程度高、民营经济活跃、纳入国家战略的城市,会越来越强。其他城市,只能做“支撑者”。

有一句话说得好:人与人之间,只筛选不教育,只选择不改变

对城市,也一样。



已有0人赞
已收藏
上一篇:立陶宛又在演戏:一个自导自演的“受害者”剧本
下一篇:欧洲26国要驻军乌克兰?分赃前的划地盘!
评论或留言 0

登录

注册



返回顶部
留言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