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您在使用平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扫描左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也可以通过下方输入框进行留言。
最近,国家连发三份重量级文件,表面上看是常规政策更新,实则暗流涌动——中国城市群、都市圈的格局正在经历一次系统性重估。
这三份文件分别是:
它们共同指向一个方向:国家正在重新定义哪些城市能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竞争,哪些区域将成为未来增长的真正引擎。
第一份文件最引人关注的,是关于城市群的定位:
关键词来了:“世界级”只给了前三者,成渝没份。
于是舆论炸锅:“成渝被降级了?”“第四极不灵了?”
答案是:不是降级,而是纠偏。
过去十多年,成渝被捧为“第四极”,但这个“极”更多是政治平衡的产物,而非经济现实。
看看数据:
成渝加起来,还不到京津冀的一半,不到长三角的三分之一。
再看GDP:
长江中游的体量,几乎是成渝的1.7倍。
过去所谓“成渝第四极”,其实是把“区域增长极”偷换成了“世界级城市群”。中央这次明确分级,就是要把名不副实的帽子摘掉。
成渝当然重要,但它目前的角色是“支撑中西部发展”,而不是“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竞争”。
它能“世界级”的,是机场群、制造业集群、旅游胜地,而不是整体城市群能对标纽约、东京、伦敦。
而长江中游城市群,凭借武汉、长沙的产业基础和人口规模,首次被抬到与成渝并列的位置,野心已现——五大城市群的格局,正在形成。
第二份文件更狠:10个区域被纳入“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
名单如下:
“要素市场化”是什么?简单说,就是让人、钱、地、技术、数据这些资源,不再被行政壁垒割裂,而是像商品一样自由流动、高效配置。
中国过去是“世界工厂”,靠制造优势打遍全球。但现在,内卷严重,外需受阻,必须转型——成为“世界市场”。
美国为什么能主导全球贸易?因为它消费全球第一,各国都抢着卖东西给它,挣美元。
中国要复制这条路,就必须打造一个统一、开放、有购买力的超级内需市场。
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拆除“市场篱笆”。比如:
这些,就是“要素改革”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谁入选了?谁意外了?
这份名单透露一个信号:国家不再只盯着“头部城市”,而是要打通关键枢纽,让资源真正流动起来。
第三份文件,看似只提深圳,实则震动整个粤港澳。
自然资源部明确提出:支持深圳和香港高水平规划建设前海、河套等平台,打造“世界一流双城都市区”。
这是“世界一流双城都市区”首次出现在中央文件中。
什么意思?不是“两个城市”,而是一个都市区。
看看现实:
深港之间,正在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同城化”生活。
再看全球对比:
经济体量呢?
金融呢?
科技呢?
深港不是“合作”,而是事实上的单一经济实体。中央这次提“世界一流双城都市区”,就是承认并推动这一现实。
未来,深港之间会建更多口岸、更多轨道,人员、资金、数据流动将更彻底。它不是中国的“纽约—新泽西”,而是全球独一无二的“超级城市”。
这三份文件合起来看,透露出一个残酷但真实的逻辑:
中国城市的“阶层”已经基本固化。
城市不能像人一样“逆袭”。投资、产业、人口的聚集,一旦形成,就极难逆转。
所以,与其指望你所在的城市突然爆发,不如选择一个已经爆发的城市。
国家政策只会加速这一过程。市场化程度高、民营经济活跃、纳入国家战略的城市,会越来越强。其他城市,只能做“支撑者”。
有一句话说得好:人与人之间,只筛选不教育,只选择不改变。
对城市,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