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抖音上,一位妈妈含泪讲述了孩子得抑郁症的过程。从小她就为孩子操心,尽心尽力地规划学习和生活。孩子小时候成绩好、懂事,但到了初中,随着绘画、口才、奥数等课外活动的压力增大,孩子开始反抗她的管教,甚至出现了厌学症状。为什么父母用心培养孩子,孩子却越来越差?原因在于,父母离孩子太“近”了。
许多父母喜欢过度干预孩子的生活,认为只有严格管理才能让孩子听话。然而,这种近距离的监督不仅消耗孩子的健康,还扼杀了他们的生命活力。心理学上有一个理论:当我们特别重视某个问题并过度关注时,问题往往会变得更加严重。
好的教育需要分清楚“你”和“我”。有一位妈妈曾经对女儿管得太严,一旦看到女儿闲下来,就让她多做几张试卷。有一天,女儿突然问她:“妈妈,是不是我死了,就不用做作业了?”这位妈妈震惊之余,意识到自己对孩子过多的关注已经让她反感。于是,她开始“躺平”,不再过多介入女儿的学习和生活,开启了吃吃躺躺看看书的自由生活。每天回家不再盯着女儿的成绩,周末则与朋友逛街吃火锅,只是对女儿说“没事,好好活着就行”。结果,当妈妈不再逼迫女儿时,女儿的成绩反而直线上升。
有时候,父母不需要“自作多情”,以为孩子离不开我们,实际上可能是孩子反感我们的过度干涉。孩子就像风筝,只有牵着手中的线,他才能高飞;如果你总是攥着他,他就无法飞翔。教育孩子时,不要过于在意细节,“任其生长”也许会让他们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