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您在使用平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扫描左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也可以通过下方输入框进行留言。
2025年9月19日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就中美关系和双方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这次通话是双方事先协商安排的,不是单方面“应约”,说明两国高层有明确沟通意愿。通话气氛被描述为“务实、积极、建设性”,传递出几个重要信号。为什么现在通电话?最近一段时间,中美之间互动频繁,为这次通话打下了基础。9月9日,中国国防部长董军与美国防长赫格塞思视频通话;9月10日,中国外长王毅与美国务卿鲁比奥通电话;9月14日至15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与美国财长贝森特、贸易代表格里尔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经贸会谈。这一系列接触表明,双方在多个层面都在恢复沟通。尤其是经贸团队的会谈取得一定进展,使得领导人通话成为可能。这次通话,可以看作是对前期磋商成果的确认,也为下一步谈判定调。美国对台军售的微妙变化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来自美国《华盛顿邮报》的报道:今年夏天,特朗普政府曾拒绝批准一项向台湾地区提供超过4亿美元军事援助的计划。虽然这个决定未来仍可能改变,但这一举动本身释放了信号——特朗普希望在对华关系上展现一定的克制,以换取中方在经贸谈判中的配合。这说明,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动作,并非完全不可调整。当核心利益(如经贸协议)面临压力时,一些次要议题可能会被暂时搁置。中方的核心立场通话中,中方表达了几个关键观点……
2025-09-20
2025年,美国保守派媒体人查理·柯克遇刺事件本是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行凶者与受害者均为美国白人,按理说并未涉及种族或族裔层面的冲突。然而,这一事件却意外在美国华裔社群中引发了一场激烈的内部分裂,暴露出部分移民群体在身份认同、政治立场与生存策略上的深层矛盾。事情的导火索在于,美国政府随后发起了一场被称为“大举报”的社会清查行动,鼓励公众举报任何曾公开嘲笑、批评或调侃查理·柯克的人。柯克作为特朗普支持者中的代表性人物,在美国右翼圈层中拥有大量拥趸,尤其是在保守派华人群体中,他被视为“美国精神”的象征之一。他遇刺后,一些极端支持者情绪激动,迅速响应政府号召,开始在社交媒体和社区中搜寻“不忠”言论。令人意外的是,不少华裔美国人积极参与了这场举报运动,对象不是外族,而是自己的同胞。一些原本活跃于华人社群的保守派成员,开始翻查朋友圈、群聊记录、社交媒体发言,将曾经对柯克表达过不满、讽刺甚至只是轻微质疑的熟人、邻居、亲友逐一曝光。有人因转发过讽刺漫画被举报,有人因在私聊中称其为“煽动分子”而遭出卖,甚至有人因质疑庇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而反被指控“造假”。在这场混乱中,理性声音几乎被淹没。有人试图劝解:“不过观点不同,何必赶尽杀绝?”结果话音未落,自己也被列入举报名单。一些自称“客观中立”的华裔知识分子发文感叹“美国变了,言论自由正在消失,社会正在滑向互相揭发的深渊”,但这类言论很快也被视为“软弱”“同情左派”,遭到围攻和举报。少数清醒者指出:“美国从未真正自由过,只是过去对某些群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这种反思在情绪高涨的氛围中毫无市场,迅速被淹没在新一轮的互相攻击……
2025年6月,美国商业卫星公司MaxarTechnologies公开了一组照片,主角是中国的“实践-26”号卫星。这颗卫星当时进入轨道还不到半年,属于较新的在轨目标。Maxar特别说明,照片由其旗下的WorldViewLegion系列遥感卫星拍摄,时间是6月3日,并详细列出了两个关键数据。一是分辨率:官方称达到1.9厘米。这个数字听起来可能不够直观,打个比方——相当于从几十米外能看清一件衣服上纽扣的纹理。在太空对地或对空成像中,这种清晰度属于顶尖水平,连卫星表面的小型部件、接口结构都能辨认。二是距离:Maxar透露……
2025年9月17日,美联社报道,法国、德国、英国三个欧洲国家联合欧盟高级代表再次向伊朗施压,要求其立即全面配合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对核设施的核查,否则将在10天内推动恢复联合国对伊朗的制裁。这一举动发生在伊朗刚刚经历大规模军事打击之后,显得格外突兀。就在2025年6月,美国与以色列联手对伊朗境内多处关键核设施发动空袭。6月13日起,为期12天的军事行动中,福尔多铀浓缩厂、纳坦兹核设施以及伊斯法罕的一个未公开地点遭到精确打击。这些地点是伊朗铀浓缩和核研究的核心基地。其中,福尔多深埋于山体之中……
2025年9月1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访问英国期间与英国首相斯塔默举行联合记者会。原本聚焦于英美双边合作的会议,却被特朗普突然转向阿富汗问题,并抛出所谓“小小的爆炸性新闻”。他首先猛烈批评拜登政府2021年从阿富汗撤军是“彻头彻尾的灾难”,声称美国本应以“有尊严的方式”撤离,并保留对巴格拉姆空军基地的控制权。随后,他透露:当前美国政府正在准备重新夺回该基地。为增强说服力,特朗普还提到中国,称该基地距离中国的核设施“仅一小时车程”,暗示战略威胁。此番言论立即引发广泛关注。路透社标题直接写道:《夺取巴格拉姆:特朗普考虑重新入侵阿富汗》。但五角大楼一名官员随即否认美军有重返阿富汗的军事计划。阿富汗临时政府也在当天晚间明确回应,拒绝任何外国在阿境内建立军事存在的可能性。阿富汗外交部官员贾拉尔在社交平台X上发文强调,喀布尔只会基于“相互尊重和共同利益”与华盛顿发展政治与经济关系。塔利班方面则重申立场:如果美国想回来,他们准备好再打20年。特朗普为何执着于巴格拉姆?尽管美军已于2021年完全撤离阿富汗,但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始终是美国政界争议焦点之一。特朗普并非反对撤军本身,而是认为撤军方式错误——在他看来,美军不该放弃这个战略支点。他耿耿于怀的是,拜登政府没有在撤军协议中保留对巴格拉姆的使用权。在他执政时期,他曾多次表示希望长期租用该基地,作为美军在中亚地区的枢纽。如今他再次提起此事,背后既有个人政治情绪,也有现实……
这几天,内塔尼亚胡的风头,盖过了特朗普。不是靠政绩,不是靠和平,而是靠持续挑衅、全球树敌、精准碰瓷。他正在把以色列变成一个“谁都惹不起,但谁都看不下去”的存在。他是怎么做到的?不是靠实力,而是靠一套极其精明的政治算计。9月9日,以色列空袭卡塔尔首都多哈。这不是误炸,而是明火执仗的军事打击。理由?卡塔尔“收留哈马斯”。国际社会一片哗然。卡塔尔在阿拉伯世界算开明派,富得流油,从不惹事,还给美国驻军、交保护费。结果被自己“盟友”的盟友打了。内塔尼亚胡不仅不道歉,反而放话:“要么你们把哈马斯驱逐,要么把他们绳之以法。如果你们不做,我们会。”翻译一下:只要哈马斯在哪个国家出现,我的导弹就能打到哪个国家。再翻译一下:只要我想打谁,就说哈马斯在那。这是什么逻辑?这是把自己当世界警察,还是无法无天的私刑执法者?下一步是谁?土耳其。哈马斯在伊斯坦布尔有办事处。按内塔尼亚胡的逻辑,土耳其也该挨打了。他不是在反恐,是在制造……
2025年9月15日,英国记者科林·弗里曼在其YouTube频道披露了一组数据: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由英国政府组织并派遣到乌克兰的英国雇佣兵中,平均每五人就有一人阵亡,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000名英国人丧生。如果这一数据属实,按死亡率推算,英国实际派遣至乌克兰的战斗人员总数可能达到约5000人。这一数字远超此前公开信息所显示的规模,也揭示了英国在俄乌冲突中扮演的角色远不止于后勤支援或外交支持,而是深度参与了前线作战。英国在战争初期的干预……
近日,日本航空自卫队启动了名为“大西洋之鹰”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派遣4架F-15战斗机前往美国、加拿大以及欧洲的北约空军基地。此次行动还包括KC-767和KC-46加油机以及两架C-2运输机的支持,共计180名自卫队人员参与其中。尽管日本官方声称此次行动仅为友好访问,并明确表示不会进行联合训练,但外界普遍认为这是日本在试探其国际军事合作的潜力。特别是此次行动覆盖了从亚太到北美再到欧洲的广泛区域,形成了……
2025-09-19
特朗普向来以“六亲不认”的攻击姿态著称,动不动就退群、制裁、加税。但如今,他开始意识到一个问题:四处树敌的结果,不是别人低头,而是自己被孤立。尤其是在中东。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引发全球谴责。而美国作为最大支持者,成了众矢之的。阿拉伯国家正在加速联合,协调立场时根本不带美国玩。过去那个说一不二的“带头大哥”,现在连话都插不上。更麻烦的是,以色列最近炸了卡塔尔——美国在中东最重要的军事盟友之一。这事性质变了。不是打哈马斯,而是打自己人。特朗普就算想撑到底,也得掂量后果。所以他只能改口说“要谨慎”,意思就是:别再往火坑里跳了。对内,他也需要缓口气。中美贸易战打了多年,原以为能压垮中国,结果呢?中国经济没崩,美国自己先扛不住了。通胀压力、供应链混乱、企业成本上升,全落在美国人头上。特朗普心里清楚,再这么硬扛下去,选票先没了。于是他转头就说要和中国“通话”,还要延长关税暂停期。这哪是战略调整,分明是战术撤退……
当地时间9月18日,特朗普在与英国首相斯塔默的联合记者会上抛出一句话:美国应该重新控制阿富汗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他还顺手把锅甩给拜登,称这个基地是被“愚蠢地放弃”的战略资产。这话一出,不少人第一反应是:这人是不是又在刷存在感?四年前美军从阿富汗狼狈撤离的画面还挂在互联网上——凌晨偷偷溜走、炸毁装备、留下满地垃圾和价值70亿美元的武器,连基地钥匙都是两小时后才交给阿富汗政府。如今说要回去,当塔利班是空气?可消息人士透露,特朗普团队为此事已筹备数月。这不是随口一说,而是一次有预谋的政治动作。那问题来了:一个已经被炸成废墟、由塔利班实际控制的军事基地,凭什么让特朗普念念不忘?……